少年-初中时期
99年读初一,家在县城的东北角,学校在县城的西南角,距离大概有2公里左右,由于学校是全封闭的,要求所有人强制住宿,每二周过一个大周末,所谓的大周末有二天的时间,可以回家。
第一次离开父母相对独立的生活,第一次开始洗大件衣服,晚自习后和同宿舍同学去楼下水池旁洗衣服。我把裤子翻过来搓洗,他问我为啥洗裤子里面,而不是搓洗裤子外边。我说我觉得表面看上很干净,里面挨着腿部应该很脏,所以应该洗里面。于是就被他拍着大腿嘲笑了一番,面红耳赤被他手把手的教着怎么洗裤子。其他所谓独立生活的情况可想而知。
第一周咬牙坚持,第二周离过大周末还有一两天的时候怎么也坚持不住了,特别想家,主要是想妈妈了,可能是爸爸太过于严厉,不敢对爸爸露怯。跑到IC电话亭给妈妈打了电话,具体说了啥记不得了。第二天中午妈妈就骑着自行车到学校门口过来看我,然后我在学校大门外的街道边抱着妈妈哭的稀里哗啦。
少年时期扛不住2公里距离对家和家人的思念。
再后来慢慢适应就习惯了。从家到学校2公里左右的距离坐公交车一般是1块钱,坐三轮摩托车是1.5元。有时候大周末放学,自己步行溜达,走到县城中心邮局旁边的书报亭,用不到1.5元的价格买一本最新的故事会月刊,边走边看就回去了。
青年-大学期间
高中毕业,没有考入理想的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心理学专业,被随手填写的几千公里之外的二专院校录取了,复读了1个多月,最终坚持己见要去读。
临走那天,爸爸把我送到了家门口几十米的路边,把我送上去地区火车站的大巴车就回去了。我一直觉得挺正常的,也没太大的心里落差,到了学校后发现别人都是家长亲自送到了学校,心里还对他们有一些嘲讽,觉得这有啥呢,自己来不是挺好的。
读大学时候报考的专业发现没有自己想想的好,于是申请调了专业,最终也算达到了自己相对满意的程度。
青年时期心比天高,总想跑到离家远远的地方独立去闯荡。
青年-出国前后
大学毕业的时候,除了出国,还可以选择在大专学校的城市工作,但是被爸爸边做工作,边撵着出了国。爸爸说你还年轻,多去外边的世界看看,长长见识,不要在乎一时收入的得失。
怀着出国和在国内工作收入差不多的耿耿于怀,与对当时女友的万般不舍就出国了。
这次离家更远了,地图上丈量直线距离都快有1万公里了。刚出国的时候经常拍一些路边的花花草草,流浪猫照片给姐姐或女友通过QQ发过去。
思念故乡,思念家人似乎是每一个海外人必须要迈过的坎。当时要与家里视频还必须通过电脑版的QQ,经常打电话与爸妈沟通好,让他们到姐姐店里通过电脑进行视频。与女友更是每日国际长途打着,但还没坚持1年,她就提出了分手,原因就是太远了,照顾不了她。活脱脱的就是当年流行那首,女友结婚了新郎不是我的感觉。
对于恋人而言,距离太近了,眼里满是对方的缺点。距离太远了,扛不住撬墙角的。修成正果的也有,但大多存在于美好的爱情剧中,现实中的屈指可数。
成年-婚后
社会的发展,慢慢有了智能机,阿国的手机也可以用上互联网了。与家里联系方便多了。但这些只能算是一种媒介,主要还是取决于你怎么用。直到现在初中毕业的爸爸还是没怎么学会使用智能手机,相反小学只上过二年的妈妈隔三差五给我语音留言,视频聊天。
上次回国休假还在手把手教着丫头写1-10,现在丫头不仅会一笔一划的开始写汉字,有时候都会绕着弯讨我开心了。

丫头的大作
丫头已经学会了在与我视频时候偷偷藏到被窝里,悄悄的小声告诉我她想要啥礼物,一般都是她上学路上,或者逛超市时候看到,但老婆不准她买的零食类的。最近一次丫头告诉我她想要的礼物是一个亮晶晶的皇冠,一个可以穿在背上粉红色的翅膀。嗯,这个小愿望一定要满足。
婚后,会从对父母、兄弟姊妹之间的思念往老婆、孩子身上倾斜,这可能是人的本性。
父母身体健康,有哥哥姐姐在身边陪伴,孩子健康快乐成长,老婆在家边工作边带孩子,自己海外搬砖养家。
距离依旧是万里之遥,但心里朝着小家未来的发展而努力,虽有思念之苦,但作为小家里的顶梁柱还能坚持。一年二次的休假一般也是父母与老婆、孩子二处两头跑,虽然累,但很开心。
近期
阿国有疫情后,哥哥就说:回来吧老弟,回来我随便分给你一些活路也够你养家糊口了。在姐姐抖音下面发表评论,姐姐回复:现在外边那个鬼样子,真想让你插上翅膀飞回来。前几日发了一张近期的全身照给家人,老婆说加油再锻炼锻炼。妈妈私下给我发信息说别减肥了,看着你太瘦了,总担心你过的不好。
不管她们的角度再怎么不同,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,都是为了我能在海外疫情期间健健康康的活着,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,还有一个温暖的家等着你回去。
思念如杂草,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就已经悄无声息的从地缝里钻出来了。最近偶尔再想,如果下次在回国休假该怎么过,我想除了陪陪父母和哥哥姐姐,还想带着老婆和丫头去旅游,去看看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,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