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饮食与内地饮食迥然而异,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。人们一般只听说过“羊肉串”“新疆拉条子”“烤全羊”等经典作品,其实新疆民族荟萃,美食极为丰富, 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极具西部风格(却并非维吾尔系列)的“大盘鸡”。它可以说是近年新疆回族的“最新力作”,但究其做法、吃法,却又是地道典型的新疆小 吃,甚至堪称“代表作”。
记得大盘鸡一开始好像兴起自乌鲁木齐以西的沙湾,满街忽然刮起了“沙湾大盘鸡”的旋风,一个个全标榜“正宗沙湾”,甚至听说还有人申请了“大盘鸡专利”。不久乌鲁木齐东边又冒出了“柴窝堡大盘鸡”,这股风还刮得凶,以致“东风压倒了西风”,整个成了个龙卷风嘛。
我 到“柴窝堡”品过一次所谓“正宗大盘鸡”,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我看现在乌鲁木齐大盘鸡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。用不着东奔西跑百里跋涉,坐在乌鲁木齐 就能吃到“正宗”。最正宗当属“血站大盘鸡”,血站那地儿好几个店,争相标榜“正宗”“老牌”“原汁”不等,唯“血站”两字听来略显恐怖。近来又听说新疆 大盘鸡闯入了东部各省,实乃增我新疆拳头产品之光。
对上面两个大盘鸡发源地稍加思索就会发现,全是长途车司机歇脚所在。新疆人性格当以长途车司机最具代表性,瀚海戈壁,天高地阔,日行千里,夜行八百,豪放、幽默、野性、骠悍,五大三粗,能吃好喝。这道最对司机胃口的小吃发轫于此两地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大盘鸡妙处何在?顾名思义,首先当然得盘子大,须知西部人耐不得小盅细品。那不是一般餐碟,而是大号茶盘,直径可达半米,能把口里人吓出尿来的那号。
随之而来自然要量多,老板先问你要几斤的鸡,然后一只整鸡砍成若干块,连头带爪(用北京话叫“全须全尾儿”)尽数炒出盛在盘中。这还不够,还得再加比鸡块还多的土豆片。土豆片不光为了增量,而且好吃,土豆吸足辣鸡味格外香,许多食客甚至专门挑吃大盘鸡中的土豆。
这一来大盘堆得溜边儿冒尖儿,起码得两三条汉子才能吃得完,这般数量最适合朋友相聚,足吃足喝,怪不得重义气的新疆汉子们如此青睐大盘鸡。新疆男人多啤酒肚,全是这么胡吃海塞整出来的。
更重要的是“辣”,不辣不够刺激。其实所谓“大盘鸡”正是从新疆原有菜肴“辣子鸡”脱胎而来。炒时全用辣得烫嘴的红色小尖椒,以保证达到足够浓烈的辣度。
有 句俗话说“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”我觉得必须在此郑重更正。东辣?东部哪儿有敢吃辣的?连“东北胡子”算上也一样。全国吃辣当首推两湖、四川,两湖只能算“中 部”,四川(还应包括西南数省)正经算西部,再加上西北五省从陕西到新疆一律吃辣。所以说,西部整整半个中国全是“辣省”,“东辣”该改成“西辣”才对。
吃 大盘鸡最具特色最有意思的还不在于吃鸡块,吃土豆片,更在于吃完鸡块之后再开始吃“皮带面”,老新疆话也叫“驴肚带”,那是用手拉出来的数尺长的宽面片。 从这颇为不雅的别名中你可以想见这面片是多么粗大,多么有咬劲儿。这里还得再补充大盘鸡另一特色,就是汁儿多,吃完鸡块后方显出“汁儿”的妙用。将整盘 “皮带面”倒入鸡盘中油亮浓香的红辣鸡汁中,一拌(注意:新疆过油肉拌面的精华也在这个“拌”字上),“皮带”整个染成通红,此时再吃这“红油皮带”你才 能体会到什么叫原汁原味的大盘鸡。
如此巨量火辣的大盘鸡加“皮带面”吃下去,大家一起从脸红到脖子,朋友义气也就在这火爆热烈中升温了。
话说到此处看来前面估计不足了,一大盘鸡块、土豆片,再加上一大盘“驴肚带”,如果再加几瓶啤酒,恐怕两三条汉子也无法对付。我想即使一顿能吃五七斤熟牛肉的水浒英雄再世,也得拍案叫绝,露出满意笑容。
可以看出,新疆小吃多带男性文化色彩,透出粗放浓烈的阳刚之气,与精细淡雅的苏扬饮食形成鲜明对照。
当然,请司机同志们吃大盘鸡,灌整瓶啤酒,痛快固然痛快,但我们乘客就危险了。为交通安全计,我们在与司机同桌吃鸡时,千万得注意抓牢酒瓶。
对打入东部的新疆大盘鸡有点小小的建议,到了东部那大盘得改小一号,鸡块也得改改刀,切小一号,少放土豆尖椒,就连“皮带面”也得从“驴肚带型”或“男子汉腰带型”改成纤细的“女士腰带型”,以免吓破东部人的胆。
因大盘鸡生意的火爆,又繁衍出所谓“大盘肚”“大盘鱼”“大盘兔”,形成所谓“大盘系列”(西部人也懂得开发“系列产品”了),至于味道如何,因西部系列作品实在太丰富,本人尚未及光顾,就不便妄加评论了。
我家中也常做大盘鸡,自认为味道不比“血站老牌”差,总结如下:
一、两公斤左右整鸡一只,收拾好后连骨斩成中等大小的块儿。土豆切成与鸡块相当大小的厚片。
二、炒锅中放足量植物油,六七成热时将鸡块和土豆片分别过油至发黄。
三、锅中留少许油,放入鸡块、土豆块、葱、姜、蒜、红色小尖椒翻炒。
四、放适量酱油、精盐、味精,及一杯啤酒,转小火炖熟。装大茶盘。
五、将饧好的面剂揪成二指宽、半指厚的长面片(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面片的宽厚),煮熟过水后,倒入吃完鸡块的盘中。